臺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

Taiwan Association of Social Workers

112年社會工作實務論文寫作工作坊-質性研究招收上限12名,額滿提前截止

簡介
為促進本土社會工作實務之轉化與交流,並進一步發展在地社會工作模式,本會特辦理【社會工作實務論文寫作工作坊-質性研究】,協助社會工作者針對實務經驗進行系統性地整理,並培養社會工作者的研究技巧、寫作能力等,以產出與實務相關之研究作為專業領域應用及參考,落實社會工作經驗傳承與交流對話之目標。
詳細說明

壹、辦理單位

補助單位:衛生福利部

主辦單位:臺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

貳、參加對象

具一年以上社會工作實務經驗之在職社會工作人員,並同時具備以下三項資格:

(一)於工作坊前必須以e-mail提供1~2頁之書面資料,內容包含:參與工作坊的學習動機、有無具體實務研究主題,若已有主題,請描述研究主題、緣起,以及說明其與本身實務工作經驗的關連;若尚無主題,說明感興趣或可能發展的研究主題。

(二)可以完整參與8次課程。

(三)有意願書寫實務論文並進行發表。

參、工作坊內容

一、授課老師:潘淑滿教授(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學研究所)

二、預計參與人數:12人

三、課程地點:臺灣文創訓練中心TCCC-長安館C202

註:本課程採實體方式進行,並另以線上方式輔助授課,以嘉惠偏遠地區實務工作者報名參訓,如有線上輔助需求者,本會工作人員將另行聯繫評估。

四、課程時間及規劃

週次

日期

課程主題

課程說明

閱讀資料

5/6

()

認識質性研究

  1. 學員相互認識
  2. 實務經驗與感興趣的研究議題
  3. 從歷史發展脈絡了解質性研究的特性
  4. 質性研究必經歷程與具備元素

潘淑滿(2022)#1 & #3.1

鈕文英(2019)#1

作業

口頭報告自我介紹、對於質性研究工作坊的期待、研究主題可能方向及意願(小組或個人) (2-3分鐘)

實務研究作業預定探討的研究主題與問題(1-2)

  1. 說明背景脈絡、研究動機及重要性;
  2. 說明研究主題為何;
  3. 說明關注的研究問題與目的。

5/20

()

理論、研究問題與研究策略的互動關係-建構與批判典範

  1. 介紹質性研究的多元典範
  2. 理論、研究問題與研究方法的關係
  3. 建構與批判理論的提問
  4. 發展融入理論思維的研究問題

潘淑滿 (2022) #3

鈕文英(2019)#7

 

作業

口頭報告 (分兩次)個人或小組研究主題、背景脈絡與動機、研究問題與目的I (7-8分鐘)

實務研究作業(2-3)

根據前兩週上課內容,選擇的典範與理論視角,將這些理論概念融入,修正第一週作業。

6/3

()

質性研究設計、信效度與研究倫理(審查)

  1. 不同類型的質性研究設計及其內涵
  2. 如何提升研究品質與可信賴程度
  3. 質性研究倫理議題
  4. 申請研究倫理審查程序

潘淑滿(2022) #5-6 & 18  

 

作業

口頭報告 (分兩次)個人或小組研究主題、背景脈絡與動機、研究問題與目的II (7-8分鐘)

實務研究作業(5-7)

閱讀相關文獻,區分文獻討論主題及內容 (可包含理論及運用、相關主題的研究與發現之評論、相關人口結構與趨勢、政策或服務方案的發展等)

6/17

()

質性研究方法 (I)

深度訪談與焦點團體訪談及其運用

  1. 介紹深度訪談法與焦點團體訪談法
  2. 說明如何運用兩種資料收集方法於質性研究
  3. 訪談常見的問題
  4. 如何提升訪談敏感度與品質

潘淑滿(2022) #7-8

鈕文英(2019)#5

7/1()

質性研究方法 (II)

行動研究與影像發聲法photovoice

  1. 介紹行動研究法與影像發聲法
  2. 說明如何運用兩種資料收集方法於質性研究
  3. 研究過程常見的問題

潘淑滿(2022) #10 & #14

鄭怡雯(2018

作業

口頭報告個人或小組研究方法與設計(5-6分鐘)

實務研究作業(7-9)

根據研究議題,選定研究取向與資料收集方法,說明研究對象如何篩選、邀請,訪談大綱、知情同意,如何進行資料收集等步驟,可能涉及的研究倫理議題等 (資料分析的說明可留待之後再補充)

8/26

()

質性資料分析-扎根理論與主題分析

  1. 介紹扎根理論(主題)、論述、與敘事分析及其運用
  2. 文本分析常見的問題
  3. 質性文本資料分析練習

潘淑滿(2022)#15-16

鈕文英(2019) #12

作業

口頭報告個人或小組資料收集概況與進度、遭遇的困難、如何因應(5分鐘)

實務研究作業(10)

根據前週所學修訂研究報告內容,讓內容擴充到10頁左右;

【提醒】

請攜帶訪談錄音檔及電腦,課程過程,將練習逐字稿轉譯及文本分析。

9/16

()

質性研究報告之撰寫

  1. 質性研究報告之內涵
  2. 介紹不同理論典範的報告撰寫風格
  3. 報告撰寫

潘淑滿(2022)#17

 

作業

口頭報告(7-8分鐘)

1.研究資料初步分析發現與結果;

2. 個人或小組資料分析與撰寫過程遭遇的困難與問題。

【提醒】

請攜帶電腦,存入訪談文本轉譯稿、逐字稿初步分析文本、研究計畫初稿、相關文獻等檔案,課程過程練習質性研究報告撰寫。

實務研究作業(16)

根據前幾週所學,修訂研究報告內容,並讓內容擴充到16頁左右,包括:

1.主題;2.研究背景與脈絡/研究動機與重要性;3.研究問題與目的;4.文獻回顧或文獻探討;5.研究方法與過程;6.初步發現或結果;7.討論、建議、限制;8.研究結論。

10/14

()

1000-1200

期末成果發表

口頭報告(15分鐘)

實務研究作業(20)

1. 每個人或小組需完成實務質性研究初稿;

2. 若可能,請繳交期末成果報告。

註:質性研究計畫可以個人、小組或機構方式協力完成。

肆、參訓注意事項

報名後請於一週內提供1-2頁書面內容,作為參訓資格之依據,詳見參加對象第1項。

伍、報名方式

一、報名費用

(一)報名費用:本會會員(會費繳清至112年之學生、個人與團體會員。每個團體會員優惠名額以3名為限,請團體會員自行協調優惠名單)1,000元;非前述身分3,000元。

(二)報名費補助:報名者如符合孤星社工、小型機構(總組織人員5人以下)、交通不便、資源缺乏、災後重建區、原鄉、離島及感恩基金會推薦等條件,線上報名時,請註記於任職單位名稱後,本會工作人員將會進行補助資格審核。

二、報名方式

(一)線上報名

1.至本會官網https://www.tasw.org.tw/>專業課程活動>課程專區「112年社會工作實務論文寫作工作坊—質性研究」中點選「我要報名」,填寫報名表並送出。

2.完成線上報名後,若於一週內未收到相關通知信件,或有線上輔助需求之偏遠地區報名者,請洽詢陳盈吟社工02-23711714分機15、yingyin1223@tasw.org.tw。

3.本會會員報名前請先在官網右上角登入會員團體會員成員非團體會員帳密管理者,可略過登入會員步驟,於填寫報名資料時,在現職單位(全銜)處加註(團體會員),例如臺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團體會員),本會將會協助更改為會員報名優惠資格,未加註視為非會員身分報名。會員若未先以會員登入,報名費用將以非會員計算;若以非會員價格繳費後,恕不退還差額費用。

(二)繳費:本會於收到線上報名資料後,將於3個工作日內確認報名者資格符合與否,再以e-mail方式寄發繳費通知,請於收到通知後進行繳費(繳費方式及後續報名作業流程將於e-mail中告知)。

(三)報名期限:至4/14(五)止,額滿提前截止,請注意本會網站公告。

陸、其他注意事項

一、研習證明:全勤者,本會將發給研習證書;本課程並將申請公務人員研習時數及社會工作師繼續教育課程積分認定

二、依據本會「活動費用退費辦法」,本課程退費標準如下:

 

三、災害停課:如遇不可抗力之因素(如天然災害等),上課與否依開課地點之縣市政府宣布是否停止上班而定,若未公告則請注意查收E-mail通知。若遇停課,上課時間將另行協調通知。

四、新冠肺炎因應事項及相關措施

(一)開訓前

1.本課程若因疫情變化有所調整,將以E-mail通知完成報名之學員。

2.學員若14天內曾至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宣布入境後須居家檢疫地區旅遊者,或有發燒、嚴重呼吸道症狀(咳嗽、喉嚨痛、打噴嚏等)者,請勿到訓,並請通知承辦人員取消報名。

(二)開訓期間

1.受訓期間請配合測量/紀錄體溫與相關健康管理資訊、手部消毒後再進入教室,若出現發燒、明顯呼吸道症狀將勸導與協助退訓,保護自己也保護他人,請各位學員配合。

2.課程期間請學員配戴口罩(也請學員自備口罩)。

五、如有報名/取消報名/課程等問題,請洽承辦人員陳盈吟社工,連絡電話:02-23711714分機15,E-mail:yingyin1223@tasw.org.tw。

 

附件檔案
活動時間 活動地點 人數限制 需要費用 時數
5/6、5/20、6/3、6/17、7/1、8/26、9/16、10/14
22名
會員:1000
非會員:3000
21

個人資料保護法提醒頁面內容(需勾選同意方可進入報名表填寫)

臺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 (以下簡稱「本會」) 感謝您對於本會辦理活動之支持及參與,基於重視您的隱私權且遵循「個人資料保護法」之規定,本會謹依個人資料保護法第8條告知以下事項:

1. 本會將透過您填寫之線上報名表,或您經由電子傳輸、網站登錄等其他任何合於當時科學技術之方式,蒐集您的報名資訊。所蒐集個人資料類別依活動規定而異,可能包含:個人姓名、性別、身分證字號、出生年月日、電話、地址、電子郵件、學歷(就讀學校)、就讀時間、畢業時間、工作單位、職稱及社會工作年資…等。

2. 蒐集目的:本會僅將您所提供的個人資料作以下用途使用
(1) 報名課程學員資料庫建立與相關行政事務聯繫之用途。
(2) 委託他人處理課程相關事務 (包括但不限於:資料處理、保存、分析、統計) 。
(3) 提供符合本會章程或設立登記目的之相關諮詢服務。
(4) 其他公務機關對於本會之監督管理。
(5) 符合本會章程或設立登記目的之相關研究、分析、統計。
(6) 與社會工作相關議題倡導與活動課程之訊息宣傳

3. 個人資料利用期間、地區、對象及方式:
(1) 期間:個人資料蒐集之特定目的存續期間,或因執行業務或個別契約規定所需之保存期限。
(2) 地區:本國、未受中央目的事業主管機關限制之國際傳輸個人資料之接收者所在地、本會業務委外機構所在地。
(3) 對象:本會、受本會委託處理事務之委外機構或個人、對上開機構有管轄權之主管機關、依法有調查權之機關、其他政府機構,或其他與本會有業務往來而有蒐集、處理、利用及傳輸個人相關資料之必要者。
(4) 方式:以電話、簡訊、電子郵件、紙本或其他合於當時科學技術之適當方式利用個人資料。

4.對於您交付予本會之個人資料,您得以通知本會以行使下列權利:
(1) 查詢、請求閱覽或請求製給複製本。
(2) 請求補充或更正,唯依法您應提出適當之釋明。
(3) 請求停止蒐集、處理或利用及請求刪除,為依法本會因執行業務所必須者,得不依請求為之。
註:您因行使上述權利而導致對您的權益產生減損時,本會將不負相關賠償責任;若您未提供正確之個人資料,亦將無法為您提供特定目的之相關業務。

活動時間 活動地點 人數限制 需要費用 時數
5/6、5/20、6/3、6/17、7/1、8/26、9/16、10/14是:22名非會員:300021
必填
必填
必填
必填
必填
必填
必填